人间抽风客

跟基友一起养老算了

百年(四)

 

 

 

    凭第一印象,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小明台是个玉雪聪明的乖宝宝。但也不知是不是上辈子欠了他的缘故,明家上下为这小家伙也很是劳了不少心。

 

    小家伙天资聪颖,却活泼好动,最不喜欢被规矩束缚。初入校时可能还收敛点,上了两年学后,门路摸得熟了,明台的天性干脆也放开了。于是这学期期末考以后,寄到明镜手里的除掉几乎科科满分的成绩单,还附了一封出自他班主任之手的告家长通知书。

 

    上课同同学讨论问题至旁若无人的境地,被老师点名批评也屡教不改。被罚去门口面壁思过,明台竟胆大包天到趁老师不注意,提起书包溜出学堂去疯玩一下午。虽不是标准意义上的好学生,成绩却是实打实的优等,又生得模样齐整,嘴巴甜会哄人,老师对他也是既欣赏又无奈。信中虽历历陈述他的斑斑劣迹,也看得出尽是出于一片恨铁不成钢之心。

 

    明镜拆看成绩单时满面春风,转眼就被那一纸讼状给激得晴转暴风雨。

 

 

    大姐一发怒,明家上下都要抖三抖。

 

    紧急召开家庭会议,明镜立于当中,颤着声抖着手连连道这还了得,定要严加管教!明楼不敢怠慢,当场让阿诚把小少爷关了禁闭,声称“改造”不好不放出去。明台年幼玩心重,原本和同学约好了假期一起出去郊游,现下被这么处罚,没了自由不说,更惦记着自己若是失约则要在伙伴面前丢脸,于是愈发闹得不可开交。

 

    一时间,长姐震怒,幼弟哭闹。明镜气得吃不下饭,明台声称绝食抗议,阿诚上楼下楼来回送了几次饭菜,都被原封不动地退回来,夹在中间也是两处头疼。

 

    明楼担心明镜气坏了身体,亲自端了粥碗上楼到大姐房里柔声劝慰。同时他提点阿诚,先把明台房间检查一遍,所有零食都收缴干净了,不信这小东西饿着肚子还能继续硬气下去。

 

    恍似醍醐灌顶,对于明楼的指示,阿诚向来执行得滴水不漏。半小时功夫以后,果然从明台的桌斗和衣柜里搜出一堆糕饼和果点,半点不留,全数抱去明楼房里交大哥查收。

 

 

    明家三兄弟的首次斗智斗勇以小少爷的全线溃败告终。明楼这一手釜底抽薪确实玩得漂亮,已初现日后打蛇专拣七寸的稳准作风。没了“储备粮”作后援,明台不得不乖乖低头认错。小少爷老老实实面壁思过了两天以后被放出来,跪在明镜面前眼泪汪汪。

 

    过了这几天明镜气也消得差不多了,一看才几天功夫明台的小脸蛋都瘦削了一圈,马上又心疼得不能自已。

 

    趁着大姐疼惜,明台大卖委屈,几声可怜兮兮的“姐姐疼我”拿捏得又软又糯,哄得明镜一把就将他紧紧抱在怀里不住拍抚。位置和角度的缘故,明镜看不到他表情,阿诚站在明镜身后倒是看清楚了,小家伙头枕在明镜肩窝,仰起下颌嘴唇一张一合,无声地对着他比口型:你和大哥都是坏人。

 

    忍笑当真辛苦,忍到嘴角发酸,两肩都忍不住在抽动。阿诚别过脸去,心中暗道大哥果然深不可测,这种情况下他竟还能保持一脸正经。

 

 

    等回了书房,明楼说:“阿诚你这几天可要留意了,我看那小东西记仇得很,事情没这么容易过去。”

 

    阿诚那时并没把这句话放在心上,总以为只要自己行端坐正,明台又能奈他何。

 

    结果不出三天,明楼的话就应验。明台同他们出去练搏击,回来就对明镜抱怨说两个哥哥力气太大,他身上挨到拳头的地方都青紫了,吓得大姐一面要去惊动苏医生,一面又把“出手太重”的明楼和阿诚狠狠数落一顿。

 

    反正在大姐面前,明台就是错处再多,终归到底也还是我们的错。明楼如是总结,阿诚默默点头赞同。

 

    日后明家食物链的上下端关系,此时也初见端倪。

 

    因为是家人,所以彼此包容,不必计较尊卑对错。明家赋予阿诚的,除掉家庭的人情味,更有为人处世的原则与信心。

 

    那是日后无论多少有色眼光视他为明家下人,也不曾有过片刻怀疑和动摇的自信和自爱。

 

 

 

    也是那年暑假,阿诚发现,大哥时常在看一本书。

 

    由于当时国内还没出现此作的中文译本,明楼持的是本厚厚的英文原版书。阿诚当时也尚无外文功底,看着那一行行字母都好似密符,这导致阿诚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误认为那应该是一部史诗级别的艰深巨著。

 

    几年后他逐一精熟掌握了数国语言,凭着印象去翻找出明楼当初看的那本英文书来,才发现该书的作者他一点也不陌生。

 

    《宽容》。

 

    作者是亨德里克·威廉·房龙,也有译作亨德里克·范·隆的。

 

 

   1925年他就已经读过这位作者的成名作,《人类的故事》。中译本分上下两册,商务印书馆发行,译者是沈性仁女士。

 

    当时阿诚对西方发展史几乎全无概念,为了尽快帮助他对于西方文明进程建立一个粗略印象,明楼亲自给他选了这部作品作为课外参考读物。

 

    给阿诚择定材料之前,明楼自己肯定是要先阅览过的。

 

    著述定位是少年通俗读物,好处显而易见:文章化深为浅,笔法诙谐幽默,叙述方式直白易懂,解举种种历史事件而不枯燥晦涩,甚至做到趣妙横生引人入胜。当然,同时也因其通俗性,注定了其非学术性,可通读而不可精研。

 

    然在于那个年代,四万万国人同胞,又多少能对世界全貌有所了解的?盲人摸象罢了。

 

    话说回来,时人常见的大多数时间里所谓正史所呈现出来的面貌,往往也是源自被后人出于各种目地而涂抹修饰得面目全非的史料的拙劣拼凑,将错就错的借鉴意义远胜过史实在当时真正的影响。

 

    周人以纣不善,经后世演绎,至封神书成,天下之恶尽归帝辛妲己矣。

 

 

    把书交给阿诚时,明楼只说让他当作消遣来读。总之人不可无书,尽信书甚至不如无书。

 

    他想想又笑言,谁知后人来看我们这段历史,又是什么模样?或能还原得出其之四五,就堪慰幸甚了。

 

    道理似乎很悲观,明楼叙说的时候神情却很淡。国势颓丧至此,后人怎样看待这段历史,在当时都是无谓末节。

 

    待此后经年往去,明诚逐步成长起来,他渐渐意识到:明楼那时会有这样的感叹,大约也因为身处人心动荡怀疑一切的大变革时期吧。

 

    也许比之亲见国亡,更磨人的还是辗转于末世的感伤。漆黑长夜或者并不可怕,只要知道黎明迟早会到来。可是前行无道,不辩出路的求索挣扎,历经反复而再三失败,最是消沉了豪情意志。

 

    明楼一定也有过彷徨无措的迷茫期,只不过上有长姐下有幼弟,他始终沉着支撑在中间不动声色。自阿诚同他初遇伊始,连同此后将近一生的漫长相伴时光,他已将自己打磨得日趋深沉。

 

    百年来,战火摧毁的不仅是领土的完整,更是民族的尊严和信心。危邦如断崖,四面望去皆绝壁。名为达摩克利斯的无形之剑,时时刻刻,悬于头顶,悬于人心,不知何时终将坠落下来,贯穿一切。

 

    乱世催动思想的迸发,动乱毁坏文明的传承。

 

 

    来路崎岖,日后明诚回首这段历程,心底反复浮现出来的具象,始终都是明楼的脸。

 

    ——目光严峻自成三分冷,气韵深沉胸怀百度温。

 

    起初明诚以为那是因他过早洞悉世事练达人心,后来才想明白其实那更是因他胸中别有天地。

 

    何止于宽容。

 

    更近乎慈悲。


评论(22)

热度(505)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